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,家长是能感受到的。孩子是正常的寻求关注么?还是在寻求过度关注?我们又该怎么办?
书中内容:《正面管教》第四章 P59-72 | 视频时长:3分
视频部分:
图文部分:
1 行为背后的信念 引发 家长感受和下意识回应
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很多可以从错误目的中找到。
我们以寻求过度关注为例,来看看错误目的。
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行为。而孩子行为的背后,有他们的信念。
寻求关注是人的正常需要,但信念入果是“只有得到特别关注,或特别服务,才有归属感”,行为可能就变成了打扰。
而这样的打扰行为发生之后,家长一般会下意识回应,比如会提醒孩子,“你看我正忙着呢,你先自己玩会儿”;
而孩子可能暂停一会打扰人的行为,过一会儿又回到老样子,继续打扰。家长还可能哄劝。“你不是能自己玩么,自己搭个积木去吧”;
孩子在听到哄劝时,可能也会暂停一会儿,然后,又换了另一种打扰人的方式。
家长也有可能经不住孩子的一再打扰,替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,比如帮孩子拿水,帮孩子拿勺子这样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事。
这样的一次一次的反复中,家长通常会有这些感受:心烦,恼怒,担心着急,内疚。
这就是寻求过度关注这个错误目的的表现。
2 下意识回应 加深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
让我们看看大人的下意识回应,和孩子本来就已经有的错误信念之间的关系:
孩子不断地感知周围,然后诠释并形成信念。
本来的信念就是“只有得到特别关注或特别服务才有归属感”,家长的回应又更像是在应付,应对,更加深了这样的信念,促进更多这些打扰人的行为出现。孩子和家长之间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3 停止下意识回应 主动的鼓励的回应
改变这样的情况,需要在判断出错误目的后,停止下意识的回应。代替以主动的,鼓励性的回应。
比如,让孩子参与有用的任务;
和孩子说“我爱你,而且,我5分钟后就陪你玩”;
和孩子安排特殊时光,只有家长和这个孩子自己两人高质量陪伴;
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惯例;
家庭会议;
默默爱抚;
这些有的可以当时回应,有很多也可以平时就使用。
而这样的回应被孩子感知后,孩子的诠释会发生变化,进而影响孩子新的信念形成,打扰人的行为慢慢消失。